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山萸肉的功效与归经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山萸肉的功效与归经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药为什么分五味?
中药为什么分五味?
1,五味是指药物的辛,甘,酸,苦,咸五味,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,而其味相同的中药,作用也有共同之处。
1),辛味药能发散,能行气血,适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等症。
2),苦味药能泻能燥,适用于热证和湿症。
3),酸味药能收敛,适用于盗汗,遗精,久泻等症。
4),咸味能软坚,适用于便秘,肿块,瘰疬等症。
5),甘即甜味,能补能缓,适用于虚弱,拘紧疼痛等症。
淡味也属甘味范畴,能泄利水湿。
中医的内科杂症是以五脏为中心加以辨证分析,辨证的结果需要治疗。治疗时选药很关键,必须选对疾病有显著疗效的药物。这样就牵涉到药物的归经问题。
古代先贤们先把人体五脏与五行结合起来,开始从药物的颜色与味道加以探讨。得出了白色入肺,青色入肝,赤色入心,黄色入脾,黑色入肾。同时也从药物的味道上进行观察研究。如,发现人们吃过辛辣的食物后会流涕出汗,因肺主皮毛,开窍于鼻,就证明了辛辣入肺。从缺乏营养消瘦的人吃了甘味的五谷杂粮会长肌肉而变胖,因脾主肌肉,得出了甘味入脾。吃了苦味的东西会下火,证明了苦入心。通过了长期的观察,先贤们还掌握了酸入肝,咸入肾。这样就总结出五味归五脏的理论,应用于中医临床。
1. 从历史文献来看,将“味”作为药性理论,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与《神农本草经》。《内经》是从阴阳五行学说来阐明五味理论,赋予了五味与功效的规律性联系的推演。
2. 《素问•至真要大论》 记载:“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,咸味涌泄为阴,淡味渗泄为阳”。
3. 《素问•藏气法时论》 最早概括了五味与功效的关系:“辛散、酸收、甘缓、苦坚、咸软”。《本经》指出:“药有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五味,又有寒、热、温、凉四气及有毒无毒”。首次把药味的概念引入本草著作,产生了药物五味,并将其作为药物五味理论的基本思想。
4.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,使“五味”理论逐步得到完善。因此,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,更重要的是对药物功效作用的高度概括。
五味,即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种。另有淡味,因为它的味道不显著,所以仍称为五味,但实际是六味。味不同,作用也不同。辛味能散能行,如荆芥散风寒,砂仁行气,川芎活血。甘味能补能缓,如黄芪补气,阿胶补血,甘草能缓解挛急。酸味能收能涩,如山茱萸收敛虚汗,金樱子止遗精,五倍子涩肠止久泻。苦味能泻能燥,如黄连泻火,大黄泻下通便,苍术燥湿。咸味能软坚润下,如海藻、牡蛎治瘰疬,芒硝润下燥结的大便。淡味味能渗湿利小便,如通草、茯苓等。近人认为药物味道的不同,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,如味辛的多含挥发油,味酸的多含有机酸,味甘的多含糖类,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、甙类或苦味质等。
肉苁蓉有其他叫法吗?
肉苁蓉的吃法有很多,可以煮汤可以泡酒等,以下推荐几种简单的吃法!
肉苁蓉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、咸,温。归肾、大肠经。 【功能与主治】补肾阳,益精血,润肠通便。用于肾阳不足,精血亏虚,阳痿不孕,腰膝酸软,筋骨无力,肠燥便秘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6~10g。
苁蓉酒
1.肉苁蓉酒:肉苁蓉40克,浸入500克白酒内,瓶口盖紧,每日摇晃1次,浸泡7-15日后即可服用,每日饮用10-30毫升。功效:补肾阳,益精血,润肠通便。用于阳痿,肾虚,不孕,腰膝酸软,筋骨无力,肠燥便秘。
2.肉苁蓉枸杞酒:肉苁蓉200g、锁阳100g、海马50g、枸杞子50g,放入3千克白酒内浸泡7-15日后,每日饮用10-30毫升。功效:用于肾阳不足,阳痿不孕,腰膝酸软,筋骨无力。
苁蓉粥
肉苁蓉羊肉粥 原料:肉苁蓉20g ,羊肉100g ,粳米100 g ,精盐少许 ,葱白和生姜适量。制作:将肉苁蓉 精羊肉洗净细切,用砂锅煎肉苁蓉,过滤取汁去渣,加入羊肉粳米同煮至熟,然后加入精盐生姜葱白煮一、二沸,服食。
苁蓉汤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山萸肉的功效与归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山萸肉的功效与归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