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什么是中药配伍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什么是中药配伍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气味配伍是中药制方精髓,至真要辅行诀温病条辨都大力推崇,为什么现在都主功用配伍呢?
中医四大经典,内难伤寒。本经讲药,内经讲理。难经讲脉,伤寒讲用。正论什么时候也不应该轮到辅行诀温病条辨来说话。内经是有四气五味,然那只是真相的某个侧面。殊不言本经是以功用为主?只讲四气五味,五味子味酸入肝那就是泻肝的药,怎么治上咳嗽了?黄芩性寒,黄连黄柏亦寒,怎么就分出上下了?所以这东西不能偏,中医还是要回归内难伤寒,以伤寒治法用药为本,毕竟疗效上是辅行诀还是温病条辨的方子能赶上伤寒?治病不行还谈什么理论?有实际意义吗?
近代中医的衰落目前看来,大部分都跟不遵经旨各承家技有莫大关系!一个张景岳,一个李时珍,一个吴鞠通!都想上自己的系统,能跟经典比吗?耽误多少后学?!
中药方剂中,君臣佐使是配伍的主要规则,七情配伍是基本形式,四气五味决定了中药功效,是指导中药配伍的依据。中医理论上说:“主病之谓君,佐君之谓臣,应臣谓之使”,这表明了不同药味在方中各司其职,明确药味的功用性能才能针对疾病精准科学地用药。药味的配伍使用可以达到单味药所无法达到的疗效,如茵陈蒿汤中的茵陈、栀子和大黄,该方有清热利湿,退黄等有利于肝胆的功效,但这三味药单独使用却难以实现。七情的配伍形式显然就是为了增效减毒,避免配伍禁忌,不同的药对在方剂中也扮演着重要的治疗角色。而决定中药功效的四气五味,是每一个中医师的侧重点。御寒者温热相配,清热者含量相伍,做到寒热并举而相辅相成方可阴阳平衡。
此外配伍不仅要看中药的功用,药物的剂量和药物之间的比例也会主导方剂疗效的走向。在剂量一定的前提下,改变药味的比例,会改变治疗作用趋势。如麻杏石甘汤中,麻黄与石膏同为君药,此方辛凉宣泄,清肺平喘。若提高石膏用量,则清热之力加强,宣散之力减弱。中药的方剂治疗疾病归根结底还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,以偏制偏,调整阴阳平衡是最终目的。但是只有确定患者证型,对症下药才可因病施治。因此,功用配伍仍然是中医的组方核心。
作者:陈佳帅 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 主管药师、药事网成员
药事网权威解读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抄袭必究。
这题我必须回答。先说题外话,临证二十多年,总在感慨临证处方是首讲阴阳,依次是升降浮沉,四气五味,性味归经,功能主治。
当年在校老师总讲这些,不理解,认为没用。现在随着临床多年,一点点领悟,终于知道这些精髓深意了。
①先说功能主治。所有药物之所以称之为药物,都有不同偏性(也就是药物之性),如果四平八稳,也就归在食性中了。功能主治,是前人对药物作用的总结,是前人理解中药药性的阐述,便于后人学习理解。功不可没。但是这也是前人嚼过的馍,虽易于消化吸收,但也食之无味(初学者还需食之)。中医药博大精深,不是语言概括所及。所以,还需临证者学习之后,仔细体会,方可领悟中药之功效。学好此步,是为入门。
②性味归经(主要指归经)。知道了药物特性,有什么功效,可以治疗什么疾病。远不足矣。还需了解药物能够到哪里去,归哪条经。使药物的作用发挥在应有之处。理解归经,可以有的放矢,一举中的。
③四气五味。中医临证,药物繁多,即便药物有各有不同,但还是可以分类。四气,是指寒热温凉,是药物的基本特性。治疗中发挥作用。如: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,即是此意。五味,指酸苦甘辛咸,以入五脏。人体即是以五脏为中心,六腑,经络,腠理,四肢百骸等。所以,药物治疗疾病,就是调整寒热温凉,即便药物疗效没有此类作用,但是只要寒热温凉使用得当,也会奏效。
④升降浮沉。主指药物特性,是守是走,需要辨清。病情需守就不能走,病情需走就不能守。病位不同,把药当到哪里去,需要的就是升降浮沉,上焦如雾,治上焦病,不管药物功能主治是怎么,性味归经在哪里,四气五味什么样,如果药物没有到达上焦,都是无用。
所以,中药处方,需要解决的是,可以干什么(功能主治),在哪里干(归经),会干什么样(四气五味),怎么干(升降浮沉)。是逐一递进的,是全面不可分割的。
最后,回到阴阳五行。也就是你的处方属阴属阳,是寒是热,是补是泻,是升是降,是走是守。
至此,你会发现,中医的主要还是调整阴阳,也就是你学中医第一课,阴阳。也是最后一课。
个人浅薄认识,仅为抛砖引玉,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。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什么是中药配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什么是中药配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